今年初,上海地鐵利用春節假期,對4號線海倫路站區段進行了封站大修,以控制地鐵運營中出現的沉降問題。有網友玩笑稱,在上海的軟土質中修建地鐵如同“豆腐里打洞”,自然會出問題。那么和上海有著相似地質的蘇州,在軌道交通1號線建設和運營過程會不會也同樣存在問題呢?不少市民提到“沉降”兩字都有些心慌慌。對此,蘇州大學軌道交通學院的陳甦教授表示,沉降的發生不可避免,但蘇州的軌道交通監控無時不刻不在進行,市民無須擔心。
軌交差異沉降,要求控制在1厘米
記者在網絡上查到,關于“沉降”的名詞解釋有多種。在巖石力學、土力學等方面的解釋為:巖體、土體地基或結構物的垂直變形。陳甦教授說,無論是橋梁還是樓房建設,任何建筑物都會有沉降發生,只是不同建筑物對沉降的控制要求不同。以軌道交通為例,軌交是在兩條固定的鐵軌上運行,對差異沉降的要求也比較高,要求控制在1厘米。目前,蘇州的軌道交通1號線建設就是按照這個標準來。
蘇州軌道交通1號線,全長25.739Km,全線共設24個車站。線路西起天平山腳下的天平車輛段,東到工業園區鐘南街站,全線都在地下12米至15米的深度運行,那長距離的地下運行會不會給沉降帶來更多機會呢?對此陳甦表示,蘇州這個土層基本不會出現大問題,“起始點木瀆站背靠大山,土層比較結實,古城區是沙層,也沒問題。如果可能發生沉降或許在園區會有點小問題。”
蘇州軌交根據土層分布,采取了加固措施,并長期監測
為此,對于蘇州軌道交通的監測一直在進行中。陳甦說,施工之初就研究了土層分布。進行了軟土低級的加固措施,如加入混凝土的攪拌樁等。另外,監測還包括設計、施工和運營。從一開始,任何一個標段都進行了隨時隨地的監測,并將這些監控反饋給設計部門和施工部門,以便他們進行適當的調整。另外,監測還包括距離在50米以內的可能會對軌交造成影響的建筑等。
陳甦告訴記者,從監測結果來看,1號線目前都很正常,整體都在可控范圍之內,不會出現大問題。而在軌交1號線正式運營以后,也必將進行這樣長期的監測。
另外,記者還了解到,蘇州軌道交通2號線在施工中,率先采用新型同步注漿材料——準厚漿的盾構區間,這種材料可以讓地體沉降基本控制在10毫米以內,使盾構機順利穿越京杭大運河,對沿線周邊建筑物及主要管線也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背景新聞
上海地鐵建設“豆腐里打洞”
日前,浦東陸家嘴地區發生地面開裂,將地質沉降問題再度擺到了人們面前。而就在不久前,上海地鐵利用春節假期,對4號線海倫路站區段進行了封站大修,以控制地鐵運營中出現的沉降。
由于地質原因,上海地鐵部門去年監測到4號線海倫路站發生了不均衡沉降,為確保安全,地鐵部門決定在春節客流低谷期對其進行全面大修來擺脫了不均衡沉降超限的危險。
(據東方網)
相關新聞
杭州地鐵附近大面積塌陷
建設方稱與地鐵無關
杭州地鐵一號線終點站附近出現了大面積塌陷。
2月27日杭州地鐵1號線出口不足10米、杭州九堡客運中心100米處的勝稼路在修補后再次出現大面積坍塌,距離上次坍塌一天后,塌陷面積還在延伸。
由于距離杭州地鐵一號線終點站附近不足10米,民眾很快聯想到塌陷是否涉及杭州地鐵集團。
不過,杭州地鐵集團隨即發出公告辟謠與地鐵無關,指出:塌陷道路下方并無地鐵隧道經過,道路附近的地鐵1號線客運中心站也已于2010年5月完工。沉降是由于道路下方污水管發生錯位,導致水土流失引起。
(據中國新聞網)
沉降禍首是超采地下水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國、英國、俄羅斯、德國、南非等。
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于廣明教授認為,人為因素導致地面沉降主要包括三種:
1.地下礦產資源開采,如地下水、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石等資源的開采,引起地面沉降。
2.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如鐵路等,引起地面沉降。
3.地表大面積荷載增加,如地表出現了大量密集建筑群、橋梁等交通設施及運輸荷載的影響等。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楊明松認為,由地質構造引起的地面沉降是正常現象,導致城市地面沉降的罪魁禍首則是地下水的超量開采。據目前監測資料來看,長江三角洲和華北平原大部分區域地面沉降與超采地下水有很大關系。
中國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
中國已經有20多個省份發生了地面沉降問題,其中,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國三個主要的沉降區。地面沉降的罪魁禍首是人為因素。地面沉降研究專家認為,進行相關立法會對地面沉降防治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2月20日,《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獲得國務院批準,成為中國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規劃》的重點任務主要涉及地下水資源管理和地面沉降區監測、防控。《規劃》指出要加強在重點沉降地區劃定地下水開發紅線、實施地下水治理工程。到2015年要初步建立主要地面沉降區監測網絡,2020年完成全國地面沉降調查,并建立全國監測網絡,使地面沉降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