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述
對基坑及建筑物進行沉降、位移監測
1.1工程概況:基坑周邊長約230m,基坑大部分區段深4.0~4.5米,局部深約7.30米;建筑物層高12層。
1.2 監測目的:通過對基坑支護、人工邊坡的監測,及時掌握基坑開挖及基坑施工期間的支護結構、人工邊坡的動態走勢,分析基坑支護結構與周圍環境的穩定性,便于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整個施工過程的安全。通過對建筑物沉降監測,使建筑物在施工期間提供可靠的監測數據,以便引導正確的施工。
1.3監測內容:
1.4 監測期限:基坑從開挖前至地下室施工到±0.00結束。建筑物從±0.00到建筑物封頂至竣工驗收后一年。
二、執行標準
2.2《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
2.3《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91)
2.4《測繪產品檢查驗收規定》(CH1002-95)
2.5《測繪產品質量評定標準》(CH1003-95)
2.6《建筑基坑支護工程技術規程》DBJ/T15-20-97
2.7《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
2.8業主及勘察院提供的圖紙及監測要求。
三、監測設備及人員
3.1水平位移使用SOKKIA1130型 1〃儀器。
3.2沉降監測使用徠卡DSZ2水準儀加FS1測微器和因瓦水準尺。
3.3觀測人員:本基坑按勘察院的設計屬于Ⅲ級基坑,固定專職的監測人員及儀器設備,保證成果的可靠性。
4.1沉降基準點的布置:布設三個水準點BM1、BM2、BM3,水準點的布設根據現場應遠離基坑
4.2基坑沉降、位移點的布置和埋設:根據勘察院設計的基坑支護監測系統圖。基坑沉降監測點位設計7個,基坑位移監測點位共設計7個。具體在基坑邊緣
4.3基坑位移觀測方法:儀器使用經檢驗合格的SOKKIA1130型1秒全站儀。位移點采用極坐標法進行監測,確保位移觀測數據之可靠。具體觀測指標如下:
a、水平位移的點位中誤差≤±
b、測回數不小于2測回取中數,同一方向測回較差小于6〃
c、基準點距位移點的距離≤
4.4建筑物沉降點的埋設:建筑物基礎沉降共計8個觀測點。觀測點按JZ1~JZ8為編號。具體沉降點見布置圖。觀測點的布設方案以委托方提供的平面位置圖為參考,具體點位的布設情況以及現場勘察布點為準。點位的布設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a、以設計的平面位置圖為參考
b 、布設在大轉角或柱基上
c 、點位的布設應易于保存、觀測且不影響施工建設
d、不影響建筑物功能使用和美觀效果
具體采用“七字形”標志,鋼筋材質,布設完畢之后在頂部涂上防銹漆。建筑物上觀測點按圖
4.5沉降觀測方法:采用Ⅱ等精度施測。儀器使用DSZ2型水準儀加測微器和線狀式因瓦合金水準儀。根據8個觀測點的分布情況,結合實地施工情況嚴格制定觀測水準路線,并在以后的每一次觀測中嚴格執行該路線。在每一次的沉降觀測工作中,由其中一個基準點出發,采用后、前、前、后的讀數方法,沿各觀測點測量一遍附合至另一基準點或閉合回原基準點。根據三基準點的高差對觀測數據進行嚴格平差,從而計算得出各觀測點的高程,每次觀測使用“單程雙測”取兩次觀測值的平均值作為最后的高程值。通過計算前后兩次的觀測高程值,從而計算得該點的沉降量。具體觀測指標要求如下:
a、測站的高差中誤差為±0.35mm
b、水準環線閉合差允許為±
c、基本分劃與輔助分劃讀數應小于
d、基本分劃與輔助分劃所測得高差之較差不得大于
e、前后視距累計差不大于
f、視線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
g、儀器到標尺的距離最長不超過30m
4.6觀測數據處理:基坑及建筑物的外業數據監測結束后內業使用專業的測量平差軟件進行計算,計算出各觀測點的高程、沉降量、位移量并進行各項數據分析,比較該點的沉降及位移量的累計。并將觀測數據報送業主及監理,以便指導施工或采取應急措施。
4.7觀測頻率:
基坑開挖預計1個月,每3天觀測1次,預計10次;
基坑底板澆筑期間,每7天1次,預計2次;
地下室施工至回填到±0.00結束,每15天1次,預計3次。
基坑施工期間共監測15次。
建筑物±0.00米開始觀測初始值1次,共1次;
建筑物施工期間,每2層1次,共6次;
建筑物裝修期間至竣工驗收,每2月1次,預計8個月時間,共4次;
竣工驗收后第1月,每15天1次,共2次,
竣工驗收后第2月開始,每月1次,共3次。
建筑物期間共監測16次。
有險情及大雨應跟蹤監測,根據基坑及建筑物的穩定情況調節觀測時間,若遇施工延誤時間,增加監測次數應增加相應費用。
五、監測預警值
根據本工程的實際情況,設計對該工程監測項目提出了以下警戒值及控制值要求。
項 目 |
設計允許值 |
報警值 |
預警值 |
備注 |
基坑邊坡位移 |
43mm |
34mm |
5mm/d |
|
基坑沉降 |
12mm |
10mm |
3mm/d |
|
建筑物沉降 |
30mm |
|
|
|
六、監測資料及報告提交
1、觀測分析總結報告
2、沉降及位移觀測成果表
3、“時間——沉降量”總曲線圖
4、觀測點平面位置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