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地面下沉因素有多種
據統計,目前我國超過50個城市發生過地面沉降災害,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最為嚴重,全國累計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地區就達7.9萬平方公里,城鄉在追求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腳下的土地正在無聲無息地下沉。
我市地處珠江流域西江之咽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地表徑流和地下水源豐富;深厚而富含地下水的淤泥沖積沙土覆蓋了我市大部分區域。在我市,就算是在人口密集、建筑物林立的市區地段,地面下沉也不是稀奇事。
據市勘測院院長任沂軍介紹,近年來,我市由于工業開采地下水有所節制等原因,雖然沒有發生程度嚴重的地質災害或大面積的地表沉降,但目前也已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現象,“舉個例子,濱江新區市政道路集體動工,大多是軟土路基施工,改變了地表荷載,也改變了地表、地下水文地質結構,一定時期內出現不均勻沉降必不可免,濱江大道路面多處出現波浪狀起伏就是很好的例證。”從市勘測院初步獲得的資料來看,西江兩岸縱向帶狀區域、高新區大部分區域、潮連(江心島)、潭江—銀洲湖流域、工業相對發達的鎮廠房集中區域是我市地表沉降較嚴重的區域。
據了解,發生在我市的地面沉降具有明顯特點:一是自然區域分布比較明顯,臨海地域與沿江流域較為嚴重;二是沉降發生程度與人們改造自然、索求資源行為相關度高,如無節制開采地下水、不適當城市建設破壞巖土或沙土結構等。
事實上,微小程度的地表沉降不會產生大的危害,較大程度的或者持續不斷又不均勻的地表沉降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危害。從我市情況來看,造成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有兩種:一是自然因素,我市臨海地域與沿江流域較大,地表與地下地質結構常年受到水體影響。二是人為因素,主要包括開采地下水和油氣等礦產資源、修建地下工程、對局部地方施加靜荷載和動荷載等。近年我市出現了眾多高大建筑物,通常要開挖深數米甚至十多米的基坑,并建筑成地下空間,個別第三方獨立變形監測不到位、基坑施工不當,造成周邊建筑物開裂、道路嚴重下陷甚至導致基坑邊坡坍塌事故。
我市已引進三維監測技術
地表沉降是地質災害的一種最顯而易見的表現形式,面對這一全世界范圍內的難題,目前還沒有根治的方法。對此,市勘測院引進了三維實時地表監測技術,“這是地空一體化綜合性的技術集成,包括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InSAR),精密水準測量、重力測量、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相對常規技術,三維實時地表監測技術克服了監測點空間上不連續的缺點,極大地節省人力物力與時間,監測不受天氣與環境局限,可以達到任何危險區域,比如地震災區、可能存在的核輻射區域等,同時兼顧宏觀把握與微觀分析需要,“也就是說,既可以展示大范圍的沉降趨勢,也可以揭示具體地點如某棵古樹、某座民居的具體時間段的沉降量。”任沂軍如是介紹。
目前,市勘測院已經就江門高新區和濱江新區大面積地表變形進行了三維實時監測等技術研究,并取得喜人的效果。而在不久的將來,有望將這些技術成果推廣應用到我市的重點地區地面沉降監測、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如山體滑坡、危險邊坡、泥石流易發地區、重點市政工程、高層與超高層建筑物等地質災害防治的實際應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