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圍險段監測工程 測量工作方案
根據南府復[2006]525號《關于落實我區2008年度水利建設計劃的批復》的安排,我指揮部計劃對大氹險段(樁號3+970~5+150)、蜈蚣險段(樁號1+000~1+350)、合安圍煙墩腳筲基篤險段(樁號0+000~1+400)和連塘尾險段(樁號2+500~2+940)、稔谷圍清紅水塘險段(樁號0+070~0+920)和新河渡頭險段(樁號3+938~4+184)、合豐圍竹基尾險段(樁號16+678~17+320)等柒個險段在汛期前及汛期后進行監測,并進行二次數據對比,為有效地阻擋險段情勢惡化提供有效的依據。按南海區水利局建設、工管兩科室對險段監測工作的指引精神,我指揮部根據佛山大堤大氹險段等柒個險段的實際情況,計劃實施如下監測測量方案:
(1)佛山大堤大氹險段:汛期前測量時需測設該險段的平面圖及相對應堤圍樁號的斷面圖,汛期后測量相對應堤圍樁號的斷面圖。各樁號斷面的堤頂及臨水岸坡均設置一條砼樁(200*200,L=1000mm)作為定點標記,斷面樁的布設,按堤圍里程每25m布設二條。各斷面樁如落在加固水泥堤面時,采用沖擊鉆孔,打入直徑10mm不銹鋼螺釘,如落在泥土河堤上時埋設水泥樁,并用紅油漆標注點號,以利后續監測。根據每段險段的實際情況,確定斷面的測設長度,按以往所得的測量數據初定:大氹險段沿堤圍方向監測長度為1180m(樁號3+970~5+150),垂直堤圍方向,由臨水岸坡往江心方向監測長度為300m。
(2)兩涌堤圍險段共六個:獅山圍的蜈蚣險段(樁號1+000~1+350,監測長度350m)、合安圍煙墩腳筲基篤險段(樁號0+000~1+400,監測長度1400m)和連塘尾險段(樁號2+500~2+940,監測長度440m)、稔谷圍清紅水塘險段(樁號0+070~0+920,監測長度850m)和新河渡頭險段(樁號3+938~4+184,監測長度246m)、合豐圍竹基尾險段(樁號16+678~17+320,監測長度620m)等六個險段均屬于兩涌堤圍,汛期前測量時需測設該險段的平面圖及相對應堤圍樁號的斷面圖,汛期后測量相對應堤圍樁號的斷面圖。各樁號斷面的堤頂及臨水岸坡均設置一條砼樁(200*200,L=1000mm)作為定點標記,斷面樁的布設,按堤圍里程每25m布設二條。各斷面樁如落在加固水泥堤面時,采用沖擊鉆孔,打入直徑10mm不銹鋼螺釘,如落在泥土河堤上時埋設水泥樁,并用紅油漆標注點號,以利后續監測。根據每段險段的實際情況,確定斷面的測設長度,垂直堤圍方向,由臨水岸坡往江心方向監測長度為60m。
堤圍險段的平面控制采用磁北方位自由坐標系,采用全站儀對導線進行觀測。沿河堤在適當位置選定兩固定點作為起算點,測定各斷面樁(正負樁)的平面坐標。各斷面樁的布設,按堤圍里程每25m布設一條。各斷面樁如落在加固水泥堤面時,采用沖擊磚孔,打入直徑10mm不銹鋼鏍釘,如落在泥土河堤上時埋設水泥樁,并用紅油漆標注點號,以利后續監測。
高程采用珠江高程系,各斷面樁與基準點組成一條四等水準路線閉合環,采集的數據經檢查無誤后,通過專業軟件進行嚴密平差。
各斷面測量,陸地部分根據地形變化而施測,用全站儀直接測定點距及高程;水下部分用GPS和靈舟SDE28測探儀聯合施測,由本堤圍水閘提供當時施測水面高程,而后沿斷面線測定測深儀所測各點的水深的距離。室內依據斷面測量采集的數據成果用計算機按程序生成斷面圖及斷面成果表,并根據水下斷面數據繪制相應的水下數字地形圖,對前后兩次測量的斷面圖進行疊加,得到對比斷面圖并比較分析,作出險段變化趨勢報告書。
作業依據:作業依據: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測量規范(規劃設計階段)《SL197-97》;②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的《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TB/T7929-1995。
作業工期:汛前20天,汛后20天。
繼續請看下面在線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