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少橋梁
經常超負荷運轉
綜合分析近期我國發生的幾起橋梁垮塌、塌陷事故,主要有兩大原因,造成橋梁結構出現了重大問題:一是設計、建設過程中監管不到位,存在質量安全隱患;另一個就是養護管理不到位,致使橋梁長期“疲勞應戰”。事實上,隨著車輛的逐年增多,我市不少橋梁的運行情況與設計之初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經常超負荷運轉:高峰期的通行量已經超過設計水平,頻繁發生的堵車,更加重了大橋的負擔。氣候等因素也會影響橋梁的內部結構:廈門的橋梁常常要應付臺風、暴雨的沖擊和海水、海風侵蝕。因此對城市橋梁內部結構的安全檢測十分必要。
文園橋市府大道北橋
率先接受“體檢”
橋梁“體檢”的項目很復雜,需要使用的設備相當昂貴,所以費用不菲:一座橋的檢測費用可高達二三十萬元。文園路在一中附近的跨線橋和市府大道北橋將首先接受“體檢”。文園橋服役時間較長,是1990年建成投用的,它的交通流量也不小,因此被列入首批“體檢”的對象。市府大道北橋2009年剛剛進行了橋墩的維修加固施工,首先對它展開體檢,是為了了解加固的效果。目前這兩座橋梁的結構檢測已經進入招投標階段,順利的話,9月就可拿到“體檢報告”。
文園橋、市府大道北橋之后,我市將制訂城市橋梁結構檢測的整體計劃方案。體檢過程中,還要給每座橋梁建立完善的信息檔案。兩年后,對橋梁的“體檢”將成常態。
兩座橋梁由于存在安全隱患,近期將進行維修加固。這兩座橋分別是湖濱西路橋——它跨過筼筜湖的導流堤,以及湖濱北路橋——它位于松柏湖與筼筜湖的交界處。這兩座橋梁都存在混凝土脹裂、鋼筋銹蝕等問題,不過還沒有達到“危橋”的狀況。
橋隧“健康管理”
將實現遠程實時監控
市市政工程管理處還將著手建立橋梁信息管理系統,實時監控橋梁的健康狀況。
對一些重要橋梁,我市將在橋墩、橋面底、主梁上安裝橋梁監測感應器,這種儀器可以實時記錄下橋梁在各種狀態下的數據,并將數據遠程無線傳輸回監測中心。橋梁監測系統將對數據進行自動分析,得出橋梁結構安全情況。特別是突發事件下,如船只撞擊橋墩、地震等事件發生后,還能評估橋梁的安全性能和剩余壽命。此外,系統還可以根據橋梁的狀態,在特殊氣候或橋梁運營狀況嚴重異常時觸發預警信號。
本報記者 殷磊 通訊員 蘇振鵬 實習生 何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