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速集團打破傳統模式,通過建立一套“聯網監控、區域管理”的新模式,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勢把全市“二環八射”所有高速路管理資源整和在一起,保證了整個龐大路網的正常運行,獲得了提高能效和降低成本的雙豐收。
重慶高速集團打破傳統模式,通過建立一套“聯網監控、區域管理”的新模式,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勢把全市“二環八射”所有高速路管理資源整和在一起,保證了整個龐大路網的正常運行,獲得了提高能效和降低成本的雙豐收。
以前重慶的設計
規范、標準、方案基本是按照一條路一個管理單元,一個長大隧道或一個隧道群為一個控制單元進行設計的,比如成渝高速公路重慶段的兩個分別為3.1和2.5公里的隧道,就分別建有兩個監控中心,其監控值班、通風照明的運行維護、供配電維護、消防系統又配備了139人的隧道機電處負責。
決策者和建設者敏銳地覺察到:照此計算,到2010年,重慶高速公路里程將達到2000公里,其中新建隧道就有170余座,其運行維護人員就將達到2000人以上,僅此一項的年運行成本就將到達到1億元以上。錢雖然花了這么多,卻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這些各自獨立的路段和隧道監控系統之間根本無法相互協調工作,無法實現跨路段交通信息采集、處理、發布和交通指揮、調度。這將對高速公路路網形成后需要的相互協調、互動控制、高效管理產生嚴重的制約。
因此,早在設計階段和規劃階段,建設者們就開始將信息化建設納入視野,而不是單個項目支離破碎地拼湊起來。重慶高速集團作為政府企業,主動承擔起了政府的責任,提前規劃了統一的“通信、網絡、信息數字化、智能化監控、GIS平臺、SOA應用架構”等六大支撐技術,搭建了統一的“數字化全路網監控網絡”平臺,使所有新的高速公路全部滿足了監控信息采集與共享的“聯網”。
由于提前把標準統一了,所以,一旦工程建設完工,信息化平臺也就建立起來了,整個系統就可以做到數據傳輸、互聯互往、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不管是哪個投資主體,在路網中既可共享資源,又可節約投資,共同參與管理。尤其在高速公路突發事件處理中,高速公路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得到增強,進而整個高速公路的暢通能力保障得到加強。而這個信息化平臺,既可以適應今后路網的無限擴展,又可以實現與國家路網的對接。
科技先行: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一個模式、一個平臺、一個網絡、一個系統、一個體系”是重慶2000公里甚至更多里程高速公路路網的監控管理模式的最好概括。該模式通過信息化手段讓救援體系、養護體系等相關部門共享這套監控系統,從而實現了監控、運營、養護三大版塊無縫對接。
“聯網監控,區域管理”新模式的核心設備便是這套集“預測、預警、預告”于一體的遠程動態監控系統。為建立這套系統,高速集團盡管投資了近1個億,但據業內人士測算,與原有管理模式相比,新管理模式每年所節省的管理成本、人員成本費用將達數千萬元,減少的人員達1500人左右。
該聯網監控系統由一個監控總中心和三個區域監控中心,以及各個路段監控管理站、現場監控站組成。監控系統分布在重點隧道、橋梁和危險路段的攝像頭有5000個,實施24小時監控。
同時,將通信、聯網、收費、交通監控、隧道監控、
橋梁監測、視訊會議、電力監測、信息服務、呼叫中心整合進這一個系統內,實現“九合一”。
擔了以下功能:
一是通過視頻監控系統、聯網收費系統、隧道監控系統、12122客服服務系統、電力
監測系統等各個子系統實現路網運行狀況的動態監視和全方位掌握;
二是對匯集的信息、日常運行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共享和發布。信息發布的渠道不僅包括可變情報牌、限速標志、隧道廣播、收費員提示等現場提示,還包括門戶網站、新聞媒體、客服熱線等非現場渠道;
三是對各路段進行監督、考核,對各機電設備故障和維護情況進行監督、考核,及時糾正路況監控管理和監控人員所存在的問題。
而當事件發生時,“聯網監控、區域管理”系統間會發生一個聯動的過程,圍繞采集、處理、分析、展示、誘導、控制這六個環節,全面獲取路網交通運行情況、事故情況,在此基礎上實現各級監控系統的聯動,根據相關道路的實時交通狀態,進行局部交通控制和廣域交通誘導。
監控系統還根據
GPS指揮調度系統,實現了執法車輛、救援車輛和救援資源的充分整合和快速反應。
高速公路上發生事故時,如何協調各應急單位,特別協調公安、醫療等行業外的資源也是保證事件處置及時性、有效性的重要環節。為此,重慶高速集團專門組建了路網中心,建立了一套預案系統,在市政府的引導、協調下,把行業外的其他資源如交通執法、公安消防、醫療衛生等整合進該聯動體系。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指揮人員運用管理軟件的綜合信息系統,選定協作單位,由信息處理系統自動通知聯動協作單位。這種做法真正把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由紙上通過信息化手段變成人的管理的自然行為。據李祖偉介紹,所有的應急預案全部在電腦里,全部智能化控制,以前是人找事件,人找信息,現在是信息找人,該哪步了人響應就行了,信息化是管理體系的大腦,它指揮人的行動。
以前傳統管理是人指揮事件處理,各種事件千差萬別,智能化后各種預案、事件均儲存在電腦里,各施其職。
按重慶高速的現有水平,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監控系統將在30秒內得到報警信號,監控人員1分鐘內進行事件確認,巡邏救援人員15分鐘內趕到現場,執法大隊人員在15分鐘內到達現場組織交通疏導。
科技先行,但如果沒有對接的體制,再好的科技也只能是“花瓶”。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技的作用,克服 “監而不控”的弊端。重慶高速在體制上也進行了大膽改革,實現管理體制與科技的對接。
實施聯網監控后,首先簡化了監控層次,減少了監控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置,降低監控系統的規模,從而降低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為進一步解決多級監控管理所帶來的機構龐大、功能重復、設備龐雜、職責不清的弊端,重慶高速集團細分監控職能、明確各級單位的監控側重點:
現場監控站堅持“以控為主,以監為輔”的職能,以保障其控制、處置的能力為重點。
運營公司和區域中心堅持“以監為主,以控為輔” 的職能,以強化監視(或監測)和信息處理能力為重點。
路網監控總中心則強化對整個路網收費、交通、安全的管理和協調能力。
針對投資多元化的特點,重慶還成立了路網運行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由路網各運營公司主要領導組成的決策機構,負責制定路網運行規則、對路網運行實行統一調度指揮。
隨著各地斷頭路的逐漸消滅,全國性的高速公路聯網指日可待。路網管理如何走向全國一體化、如何建立全國路網的運行保障機制,重慶高速的實踐給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給了很大啟發。李祖偉建議,交通運輸部要把全國的信息平臺整合起來必須要以點帶面,以各省各區域為龍頭,形成信息化網絡,形成路網運行管理應急保障安全體制的指揮系統,通過信息化平臺作為紐帶,實現投資多元化,管理一體化的目的,從而解決高速公路運輸安全問題以及應急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