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況
本項目穿行于重丘地區的群山峻嶺之中,填深挖較多,深挖路塹和填路堤邊坡普遍存在,深挖路塹邊坡共29處(大于
二、任務范圍、內容、實際完成工作量
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主要是指路塹邊坡和路堤邊坡監測,監測內容為人工巡視、裂縫觀測、坡面觀測、路堤沉降觀測和水平位移觀測
三、項目投入的主要人員及儀器設備
我標段成立以項目總工為組長,測量工程師為成員的監測小組,共5人,采用拓普康全站儀(2″級)和水準儀進行監測。
四、作業技術依據
(2)《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
(3)《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 JGJ 120-99 )
(4)《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5)《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
五、監測技術要求
1、人工巡視
巡視檢查是邊坡監測工作的主要內容,它不僅可以及時發現險情,而且能系統地記錄、描述邊坡施工和周邊環境變化過程,及時發現被揭露的不利地質狀況。項目部將堅持每天安排專人進行巡視,巡視的主要內容包括:
(1)、邊坡地表有無新裂縫、坍塌發生,原有裂縫有無擴大、延伸;
(2)、地表有無隆起或下陷,滑坡體后緣有無裂縫,前緣有無剪口出現,局部楔形體有無滑動現象;
(3)排水溝、截水溝是否暢通、排水孔是否正常;
(4)、擋墻基礎是否出現架空現象,原有空隙有無擴大;
(5)、有無新的地下水露頭,原有的滲水量和水質是否正常。
2、裂縫監測
(1)、測點設置:裂縫一般產生在邊坡平臺和邊坡體邊緣,部分分布在邊坡體上結構層,人工巡視中在發現裂縫的位置埋設裂縫監測點。如果邊坡在開挖過程中坡面沒有出現裂縫則此類測點無需布置。人工巡視發現裂縫后及時埋設(1~2天內完成),測點間沿裂縫的間距以20~
(2)、埋設要點:首先,在裂縫的兩邊穩定土體內開挖一個A4紙平面大小的洞約
(3)、測試要點:由于一般的裂縫變形是微小而且蠕變的,本工程選擇游標卡尺對邊坡的變形裂縫進行監測。如果裂縫變形增大,則在搭接處兩塊鐵板的紅油漆涂色處就會產生一個縫隙,用游標卡尺測出這條縫隙的寬度數據,該數據作為所測邊坡裂縫增加的寬度。
3、坡面觀測
觀測網采用方格形網絡,邊坡體上的觀測點布置在各級邊坡平臺上,每級平臺不少于5個,觀測點間距為15~30m,對可能形成的滑動帶、重點監測部位加深加密布點。當同一邊坡上有深層位移觀測點時,坡面上其中一條縱向觀測線與深層位移觀測點在同一直線上,以便觀測數據的相互驗證和對比分析。
監測點在挖除表土后開挖一
4、沉降觀測和水平位移觀測
沉降觀測采用沉降板,沉降板底槽平整,其下鋪設
5、監測頻率:
測點埋設后即開始監測,監測過程持續到邊坡加固工程完工后6個月或當年雨季結束后3個月無明顯位移即可結束,監測頻率按下表控制,變形量增大和變形速度加快時加大監測頻率。
挖方邊坡監測頻率表
時間 |
坡面變形觀測 |
深層水平位移 |
開挖期間、開挖一個月內及旱季和少雨季節 |
1次/15天 |
1次/15天 |
開挖一個月后 |
1次/30天 |
1次/30天 |
雨季 |
1次/1周 |
1次/1周 |
暴雨期和雨后數天內 |
1次/1天 |
1次/1天 |
路堤監測頻率表
時間 |
表面沉降 |
位移邊樁 |
加載期間 |
1次/10天 |
1次/10天 |
加載后1個月內 |
1次/15天 |
1次/15天 |
加載后2~3月 |
1次/20天 |
1次/20天 |
加載3個月后 |
1次/30天 |
1次/30天 |
六、技術結論
本次測量方案可行,觀測、數據處理方法正確,測量成果各項精度指標均滿足規范及甲方要求,且成果可提供建設施工、運營管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