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TU753
【DOI】:CNKI:CDMD:2.2007.031747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緒論10-16
- 1.1 選題的依據和意義10
- 1.2 國內外的研究現狀10-15
- 1.2.1 基坑支護結構的類型及適用條件10-11
- 1.2.2 基坑支護設計計算11-12
- 1.2.3 設計荷載取值12-13
- 1.2.4 單支點及雙排樁支護結構計算模型選取和研究13-14
- 1.2.5 基坑變形和環境效應的研究14-15
- 1.3 存在的問題15
- 1.4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15-16
- 第二章 依托的工程背景16-19
- 2.1 工程概況16-18
- 2.1.1 基坑挖深及周邊環境情況16
- 2.1.2 工程地質條件16-17
- 2.1.3 水文地質條件17-18
- 2.2 本工程的重點、難點分析18-19
- 2.2.1 土質條件差18
- 2.2.2 環境條件苛刻18
- 2.2.3 基坑南側國土局老辦公樓支護樁的利用18
- 2.2.4 計算模型選擇18-19
- 2.2.4.1 西側、北側、東側18
- 2.2.4.2 南側18
- 2.2.4.3 雙排樁加單點支撐計算模型18-19
- 第三章 南京市國土局檔案庫、停車場基坑支護設計方案選擇19-24
- 3.1 基坑設計的原則19
- 3.1.1 安全性原則19
- 3.1.2 經濟性原則19
- 3.1.3 便利性原則19
- 3.2 本次基坑支護設計的依據19
- 3.3 基坑支護設計方案選擇19-24
- 3.3.1 地下水的處理19-20
- 3.3.2 基坑支護方案20-22
- 3.3.3 基坑監測22-23
- 3.3.4 預防及應急措施23-24
- 第四章 單支點支護結構設計理論及計算24-41
- 4.1 設計理論24-31
- 4.1.1 《建筑基坑工程技術規程》中的極限平衡法24-26
- 4.1.1.1 水平荷載標準值24
- 4.1.1.2 水平抗力標準值24
- 4.1.1.3 支撐力及嵌固深度24-26
- 4.1.2 《建筑基坑技術規程》中的彈性支點法26-29
- 4.1.3 《南京地區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中的單支點支護結構計算方法29-30
- 4.1.4 結構計算30-31
- 4.2 設計計算31-41
- 4.2.1 基坑南側東段設計計算31-34
- 4.2.2 基坑東側、北側設計計算結果匯總34-36
- 4.2.3 基坑西側設計計算結果匯總36-38
- 4.2.4 支護樁配筋計算38-39
- 4.2.5 砼支撐設計計算39-40
- 4.2.6 立柱樁計算40
- 4.2.7 抗管涌驗算40
- 4.2.8 抗隆起驗算40-41
- 第五章 雙排樁加單層支撐復合支護結構設計理論研究及計算41-49
- 5.1 雙排樁加單層支撐復合支護結構設計理論41-44
- 5.1.1 設計模型的建立41
- 5.1.2 支護樁頂水平支撐力計算41
- 5.1.3 雙排樁土壓力分布41-44
- 5.1.4 雙排樁支護結構的內力分析模型44
- 5.2 復合支護結構的設計計算44-49
- 5.2.1 雙排樁土壓力分配44-46
- 5.2.2 支護樁內力求解46-47
- 5.2.3 支護樁配筋計算47-49
- 第六章 應用北京理正軟件進行數值分析49-81
- 6.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49-59
- 6.1.1 有限元方法主要的基本特點和優越性49
- 6.1.2 有限元法分析的特點49
- 6.1.3 有限元法求解的一般步驟49-52
- 6.1.4 巖土體彈性非線性模型52-53
- 6.1.5 彈性非線性問題有限元分析53-59
- 6.2 應用北京理正軟件進行單元分析計算59-81
- 6.2.1 東側、北側計算59-66
- 6.2.2 西側計算66-70
- 6.2.3 南側東段計算70-75
- 6.2.4 南側西段計算結果75-81
- 第七章 基坑開挖特性的研究81-100
- 7.1 基坑監測方案81-86
- 7.1.1 施工監測的目的和意義81
- 7.1.2 監測內容81
- 7.1.3 監測點的布置81
- 7.1.4 監測儀器埋設方法與計劃81-82
- 7.1.5 基坑監測方法82-84
- 7.1.6 預測與預報84-85
- 7.1.7 監測資料整理與信息反饋85-86
- 7.2 基坑實測及與理論計算結果的分析比較86-96
- 7.2.1 支護樁樁頂位移及深層位移86-92
- 7.2.2 支護樁外側地面、道路、建筑物沉降實測結果與理論計算值的分析比較92-96
- 7.2.3 支撐實測結果與理論計算值的分析比較96
- 7.3 參數反演96-100
- 7.3.1 反分析方法研究的發展96-97
- 7.3.2 反分析的基本方法97-98
- 7.3.3 結合實測資料進行參數反演98-100
-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100-102
- 8.1 結論100
- 8.2 展望100-102
- 致謝102-103
- 參考文獻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