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TU753
【DOI】:CNKI:CDMD:2.2008.09076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緒論11-16
- 1.1 引言11
- 1.2 風險管理國外研究進展11-12
- 1.3 風險管理國內研究現狀12
- 1.4 風險及風險管理的特點12-13
- 1.5 熱軋大型基坑群風險管理發展13-14
- 1.6 本文主要研究對象及目標14-16
- 第二章 風險管理基本理論16-28
- 2.1 風險-時間函數16-21
- 2.1.1 風險-時間函數模型16
- 2.1.2 軟土基坑失效概率時間函數p(t)16
- 2.1.3 可能損失時間函數q(t)16-17
- 2.1.4 基坑失效影響范圍17
- 2.1.5 基坑失效可能導致的損失17
- 2.1.5.1 直接損失17
- 2.1.5.2 間接損失17
- 2.1.5.3 其他間接損失17
- 2.1.6 風險的度量17-18
- 2.1.6.1 最大風險值17-18
- 2.1.6.2 風險時間積分18
- 2.1.7 最大風險發生時間18-19
- 2.1.8 風險的進度控制19-21
- 2.1.8.1 單調遞增型可能損失時間函數19-20
- 2.1.8.2 單調遞減型可能損失時間函數20-21
- 2.1.8.3 常數型可能損失時間函數21
- 2.2 風險管理常用的其他幾種技術方法21-28
- 2.2.1 風險坐標圖21-25
- 2.2.2 蒙特卡羅方法25-26
- 2.2.3 關鍵風險指標管理26-27
- 2.2.4 壓力測試27-28
- 第三章 三熱軋大型深基坑群風險管理原則28-34
- 3.1 引言28
- 3.2 加熱爐和主軋線基坑與旋流池基坑風險管理原則28-29
- 3.3 旋流池基坑風險控制原則29
- 3.4 風險解決方案29-34
- 3.4.1 基坑工程實施前期風險防范工作29-30
- 3.4.1.1 前期風險防范工作基本要求29-30
- 3.4.1.2 施工方案管理30
- 3.4.2 基坑工程實施過程的風險防范原則30-32
- 3.4.2.1 降水和排水30-31
- 3.4.2.2 支撐及圍護結構施工31
- 3.4.2.3 開挖土方31-32
- 3.4.2.4 基坑回填32
- 3.4.3 基坑工程監理和監測原則32-33
- 3.4.3.1 基坑工程監理32-33
- 3.4.3.2 基坑工程監測33
- 3.4.4 安全措施33-34
- 第四章 三熱軋深基坑群風險評估34-46
- 4.1 三熱軋工程概況34
- 4.2 工程地質條件34-35
- 4.3 上海軟土地區熱軋主軋線 BOX 基坑和加熱爐基坑開挖施工的案例35
- 4.4 上海軟土地區熱軋旋流池開挖施工和深井降低承壓水的案例35
- 4.5 上海軟土地區其它重大基坑工程案例35
- 4.6 三熱軋深基礎群的風險辨識35-36
- 4.7 風險分析36-39
- 4.8 風險評價39-46
- 4.8.1 加熱爐和主軋線基坑工期延誤風險評價39-40
- 4.8.2 漩流池承壓含水層突涌破壞的風險影響40-42
- 4.8.3 失效概率時間函數42-44
- 4.8.4 風險損失44-45
- 4.8.5 風險應對45-46
- 第五章 三熱軋風險管理策略46-51
- 5.1 風險承擔46
- 5.2 風險規避46-47
- 5.3 風險減緩47-48
- 5.4 風險動態控制48-51
- 第六章 三熱軋深基坑群施工風險解決方案51-59
- 6.1 三熱軋深基坑群風險解決方案51-53
- 6.2 主要基坑風險控制成果53-59
- 第七章 旋流池風險管理實例59-80
- 7.1 引言59
- 7.2 設計階段風險分析59-69
- 7.2.1 工程概況及地質條件59-60
- 7.2.2 支護豎向強度及變形計算60-65
- 7.2.3 寶鋼1880mm 熱軋旋流池三維分析65-69
- 7.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66-67
- 7.2.3.2 均勻荷載、均勻開挖三維分析67-69
- 7.3 施工階段風險分析69-75
- 7.3.1 旋流池結構概況及施工過程69-72
- 7.3.2 旋流池施工風險分析及應急預案72-75
- 7.3.2.1 施工階段風險分析72-73
- 7.3.2.2 預案及對策73-75
- 7.4 旋流池基坑監測及降水風險控制方案75-80
- 7.4.1 旋流池基坑監測75
- 7.4.2 風險報警指標及報警值設定75-76
- 7.4.3 旋流池深基坑降水工程概況76-77
- 7.4.4 降水井可靠運行及封井保證措施77-80
- 第八章 結論與改進建議80-82
- 參考文獻82-84
- 致謝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