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現代人對生活和工作環境的需求越來越高。在居住環境不斷優化的同時,人民開始對室內環境的質量做出新的要求,然而不規范或欠科學的建筑施工、劣質的裝修材料或不當的裝修方法、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室內環境被污染,其程度還在不斷加深。近年來,一些因室內環境污染造成人身傷害的事故不斷發生,使得室內環境質量控制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2室內環境污染
室內環境污染,主要是因為有毒物體導致人體呼吸不暢,影響身體健康。目前,室內有毒有害氣體主要有:氡、氨、游離甲醛、苯、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這些有害氣體如果超過了一定的含量,就會給人體帶來很大的傷害。如長期在含氡量高的環境里居住,會引發肺癌和支氣管癌,還對給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帶來危害,使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嚴重的還導致白血病;甲醛和氨都是無色氣體,就刺激性氣味,長時間接觸會引起人們的呼吸道疾病,給人的呼吸功能和肺功能帶來不良的影響;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中有許多成分都會讓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和血液中毒;導致肺癌的污染物-氡:氡是一種放射性的惰性氣體,無色無味,石材、地磚、瓷磚中的放射性物質會釋放大量的氡氣,氡的α射線會隨著人的呼吸而進入肺部,同時跟隨血液循環流遍全身,在WHO(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19種致癌因素中,氡也包含其中,其危害僅次于吸煙。
3室內環境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
3.1建設主體環保意識淡薄
建筑工程各責任主體對室內環境質量控制的意識淡薄,對有關文件和規章的了解少,在思想上也沒有引起重視。工程檢測在要求各方配合時,敷衍了事,在現場測點位置的選擇和檢測前室內密閉的時間上表現最突出,這會直接影響到室內環境的質量控制。很多建設主體對按照要求實施室內環境控制不是很理解,沒有清晰認識到環境檢測的目的,這對開展檢測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3.2建筑材料選擇使用不當
目前,工程在設計、選材、施工等方面,必須按照有關規定的要求進行操作。例如一些安裝中央空調的辦公室,在室內卻沒有安裝可以打開的窗戶,自然通風不暢,污染物無法散去;另外,在施工過程中,對人造板材表面及端面未按規范要求采取有效的覆蓋處理措施,還有的工程在裝修完成后,因為不想影響裝修效果,而不進行室內通風。造成室內污染聚積。
3.3建筑和裝修材料質量管理各環節有待完善
質監部門對材料的監督沒有做到位,對一些廠家生產的環保性能材料還沒有進行完善的監控,一些問題材料在市場上流通;工程使用中,對材料的進場驗收方面,還是沒有將環保性材料納入重點。
4裝修住宅室內環境質量的控制
4.1核驗進場裝修材料的檢測報告
工程的檢測報告是具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出具的同批材料的檢測報告,并在裝修材料使用前,取樣品封樣后送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檢驗,檢驗合格后才能批準使用。
在建設中要使用人造板或飾面人造板時,必須向提供材料的廠家索要游離甲醛含量或游離甲醛釋放量檢測報告,檢測合格的材料方能投入使用;工程使用水性涂料,水性膠粘劑和水性處理劑時,必須要求材料供應單位提交有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游離甲醛含量檢測報告;工程使用溶劑型涂料時,必須要求材料供應單位提交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苯、游離甲苯二異氰酸酯含量檢測報告,并檢查報告中的數據是否符合要求,工程使用無機非金屬材料時,需要對報告中提供的放射性物質數據進行檢查,只能使用符合規范要求的材料。
4.2室內通風換氣
通風是保護室內環境的最直接方法,對氡濃度還能起到稀釋的作用。氡從土壤或結構表面析出率服從氣體擴散的斐克定律,氡擴散及氡擴散系數會歲隨室內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擴散速度,也會隨壓力下降而增加,通風可以調節室內的溫度和壓力,從而減少了有毒物質的釋放量和擴散速度。另外,通風還能降低氡濃度。通常情況下,在通風20min-30min后,室內的氡濃基本可以達到平衡。
4.3其他綜合治理技術
在裝修后,當控制污染源擴散和通風換氣等方法都無法將污染物完全清除時,根據檢測結果顯示的污染嚴重程度及污染的不同可以采取相應的補救凈化工作,就是進行各種空氣凈化技術,將室內污染物的濃度降到最低。例如氡氣,比較適用的技術是吸附、過濾等,通過活性炭或活性炭纖維,將氡吸附在表面,可以有效的減低氡氣的濃度,減少有害物質的釋放,凈化效率高。如果在通風前,先經過過濾或通過活性炭吸附裝置將房間的污染氣體過濾一次,或采用聚乙烯材料制成的過濾器或靜電過濾器,最后可以將污染物的濃度降低60%-90%;應用活性炭吸附效率在45%-80%.
4.4加強對室內環境的檢測力度
建設方應將室內環境控制檢測放在主體地位。各監管部門也要對室內環境的質量控制加強監督,同時還可以邀請有資格的檢測單位對其進行控制,提高室內環境檢測覆蓋率。預防開發商投機取巧,只對部分建筑進行檢測,雖然檢測結果合格,但不能代表整體的空氣質量,使檢測結果也缺乏真實性。
4.5提高環保意識
解決室內環境污染問題,不僅要在工程建設時進行控制,還要在裝修時確保監控到位,使用高科技的環保型材料,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加強社會輿論監督,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綜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