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讀者不知道,為了預防和監測地震,地震部門在全市范圍布設了很多監測點,這些監測儀器通常都深埋在地下200—300米的位置,通過聯網記錄觀察地質震動,有效地進行地震預報和監測。
目前全市地震臺網共有31個遙測地震臺、243個強震觀測臺、87個前兆觀測臺、126個實時波形臺站,地震速報可在2分鐘內完成初報,5—8分鐘給出正式結果。“和其他監測一樣,網點越密,得到的數據更詳實,也就更精準。”參與此次調研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偉說。
但是,當地震監測網點與快速發展的地鐵系統“相遇”,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調研組發現,全市現有地鐵456公里,占全國地鐵總里程的近四分之一。地鐵日客流1000萬人次已成為常態,運力居世界首位,運行頻率也越來越快,最快發車間隔已達到近2分鐘一列。由于地鐵運行的密度和頻率越來越大,不僅對地震監測點數據的準確性產生了影響,一些地震監測點還面臨不得不換地或者深埋的尷尬。
再以日本為例,朱偉說,由于地震多發,日本在城市建設中首先就是確保地震監測點不受影響。為此,建議地鐵規劃應當與相關防災減災規劃掛鉤,在緩解交通壓力的同時保障防災減災。
有話可說
從系統著眼客觀地看問題
有個趣味實驗,當白糖和濃硫酸這兩個物理形態、分子結構完全不同的物質相混合,白糖瞬間變“黑雪”,產生了新物質—黑色的碳。像這樣出人意料的“化學反應”,在城市運行中也有發生。
當深埋地下的地震監測網點與快速修建的地鐵相遇,讓地震監測效果大打折扣,這個“化學反應”結果可真的就不那么有趣了。
其實,城市運行和人體一樣,得益于多種系統和脈絡的協調匹配。
因此,在城市建設中,需要從系統協調匹配著眼,客觀地看問題,避免在解決舊矛盾的同時誘發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