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三
此次地震與三峽大壩蓄水是否有關?
三峽蓄水早期的時候,對巖溶的塌陷和廢棄煤礦坑的塌陷,產生了0到2.0級之間的地震。嚴格意義上講,這些只能稱為由巖溶區溶洞的頂板塌陷和廢棄煤礦坑塌陷引起的震動。
1997年,三峽工程專門建設了三峽地震監測臺網,將可監測的最小震級由2.0級提高0.5級。上述的震動產生后,被當作了一種事件,歸并到了三峽地震臺網里面來記錄。目前還沒有發現三峽大壩與地震之間的規律。
兩次地震震中位于仙女山斷裂帶北端,經三峽大壩修建前的論證,這個區域時有發生5到5.5級地震的背景,所以初步定性為構造性水庫地震。
問題四
蓄水期地震多發,還是低水位時地震多發?
三峽的調度都是在9月份開始蓄水,11月份達到175米,而后開始降落,在4到5月份,降到防洪控制水位145米。臺網的檢測情況顯示,蓄水的初期,小震比較多,也就是在漲水的過程中,地震次數比低水位時要多一些。
2003年三峽蓄水至今,三峽庫區共發生過4次4.0級以上地震。2008年4.1級,2013年5.1級,今年的4.2和4,5級,這幾次較大的地震,都是從最高水位向低水位運行過程中發生。大壩漲水時有小的地震,在退水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地震,低水位運行期地震明顯偏少。
問題五
這次地震與汶川和巴東地震有無關聯?
有網友提出,2009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巴東地震、2014年的秭歸地震,從地理位置看,呈現一條由西往東的路線,這幾次地震是否有關聯性?
王秋良表示,汶川地震是在離三峽大壩1000公里以外的地方,它的發生構造是龍門山斷裂;巴東地震是發生在秭歸盆地的西緣;秭歸的兩次地震都發生在秭歸郭家壩一帶,位于仙女山斷裂帶北端。這3次地震的發震構造不同,地震的發生機理也不同。
除非3次地震都發生在同一個斷裂帶上,地震的發生才具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