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77孔
從下游方向看大壩,飛舞的白練從大壩孔中騰空而出,劃出優美的弧線。走進大壩,會發現壩體上層層疊疊的孔。
三峽大壩共有77個孔。泄洪壩段布置了三層孔,從上層往下,依次叫溢流表孔、泄洪深孔、導流底孔,共67個孔。左右電廠廠房壩段設置了7個排沙孔、3個排漂孔。
現在,大壩最上一層有22個凈寬8米的溢流表孔,堰頂高程為158米。表孔用于泄洪時,將形成巨大的人工瀑布。
第二層是23個7米寬、9米高的泄洪深孔,底部高程為90米。泄洪深孔將是今后使用最多的孔,當發生千年以上洪水時,深、表孔將同時泄洪。今年汛期已至,最近幾天已開了兩個深孔泄洪。
最下一層有22個6米寬、8.5米高的導流底孔,它們在導流明渠截流時已沒入水下。在2003年蓄水至135米時,導流底孔全部關閉,今后也將不再打開。
至于7個排沙孔,除擔負防淤功能外,也擔負著汛期泄洪的作用。3個排漂孔,是為保護發電而設的,其中2個也可兼作泄洪。
為何要設計這么多層次復雜的孔呢?它們都有什么功能?設計大壩的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稱,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效益,三峽天然河段洪水量大和落差大,而大壩擔負著攔蓄洪水、調蓄水位的功能,大壩必需有一定規模的泄洪能力,因而采取了混凝土重力壩泄洪壩段設深、表孔的方案。
對于孔的布置,設計者煞費苦心。他們從縮短泄洪壩段長度、利于左側電站布置、減少工程量等綜合因素比較,選定了現在的布置方案。孔口的高程、大小、數量選擇也有一番講究,既要考慮中下游防洪調度、水庫排沙、壩體應力和結構安全,同時也要考慮閘門、啟閉機制造和應用等諸多因素。
大壩77個“孔”學問深奧,個中充滿無數的演算、試驗、繪制和推敲修改。就是這些精細與認真,鑄就了三峽大壩耀眼的輝煌。
今日的三峽,不僅有山川壯美的自然景觀,而且有世界著名的水電工程景觀。三峽將與周邊的張家界、武當山、神農架聯為一體,構成世界一流的觀光休閑勝地。